□ 牛燕
河連灣陜甘寧省委省政府舊址、山城堡戰(zhàn)役紀念館、東老爺山紅軍長征宿營地是我們采風的目的地。我以一個文學者的身份與它們相逢。那些文字、圖片、光影、器物、建筑……帶著我們穿過歲月的長河,觸摸一段段歷史,重溫一個個故事,去追尋、去銘記、去傳承。
走進河連灣陜甘寧省委省政府舊址,那些文字和圖片清晰地再現(xiàn)了當時的革命斗爭、生產(chǎn)建設等一個個浸滿了艱辛的鮮活故事。一張油漆小炕桌,流傳下來的是共產(chǎn)黨員牢記黨的群眾紀律,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故事;一副馬鞍蹬,代表著馬錫五與洪德鎮(zhèn)河連灣村群眾情誼深厚……美國記者埃德加·斯諾在《西行漫記》中稱河連灣是“一個神奇的小山村”。
山城堡一改往日的獵獵長風,午時的紀念館甚至有些悶熱。目光所及,是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張萬年上將題寫的“山城堡戰(zhàn)役紀念碑”,以及紅軍舞臺和象征紅一、二、四方面軍聯(lián)合作戰(zhàn)的三桿槍巨型雕塑??吹竭@些,滿懷敬意的同時心情沉重,我們瞻仰的英烈,又是誰的父親,誰的兒郎?
伴隨著講解員動情地解說,我的思緒不由游歷到了另一個時空……
1936年11月,環(huán)縣、曲子、固北三縣已是寒風凜冽,但人們都一刻不停地忙碌著,雞叫時分,女人們起身做軍鞋、碾米、磨面,男人們則拉起毛驢、架子車、手推車往山城堡一帶運送米面、羊只。還有一些人們,他們封好水窖,藏好糧食,帶著老人孩子,暫時離開了自己的家園。青壯年們只要有戰(zhàn)事,都排著隊要參軍,要當支前隊員……最終,一場關鍵性的戰(zhàn)斗勝利了。山風嗚咽,戰(zhàn)馬悲鳴,英烈們在此書寫了歷史上閃閃發(fā)光的一頁。
東老爺山又名興隆山,以道教聞名,更因為中國工農(nóng)紅一方面軍長征途中曾在此宿營而令人神往。
東老爺山分南、北、中三部分,南峰魁星峁,北峰玉皇峁,中峰祖師峁。東老爺山紅軍長征紀念園位于南峰,此處建有紅軍紀念廣場、曙光壇、毛澤東詞《沁園春·雪》書法碑廊等。紅一方面軍的將士們由這里順利到達陜北,走向了勝利。曙光壇內(nèi),是沁入時光深處的紅軍長征經(jīng)過環(huán)縣的紅色故事,向人們詮釋著初心和使命。依山就勢、鑲嵌于蒼松翠柏之中的213座墨玉材質的《沁園春·雪》書法碑,由213位國內(nèi)當代書法名家書寫,或行云流水,或蒼勁有力,恒久煥發(fā)著藝術光彩。
見過東老爺山的銀裝素裹、碧濤萬頃,覺得唯有紅軍長征紀念園周圍層林盡染的景象美不勝收,一如我們絢爛美好的明天。